Linux 基础学习篇 - 其他老旧文档

安装 Solaris 10

安装 Solaris 10

最近更新时间: 2006/08/23

如果您对于在个人电脑 (PC) 的 Linux/Windows 安装很熟悉的话,那么初次接触 Solaris 的安装,肯定会搞的一头雾水, 尤其是在硬盘分割 (partition) 那个地方,这是因为 Solaris 对于 partition 的概念与这两套操作系统并不相同之故! 另外, Solaris 的安装其实也不能算是很具有亲和力,尤其当无法使用图形接口安装时, 使用纯文本接口的安装可能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啊! 也就是说,安装 Solaris 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度!而且, Solaris 原本是仅支持 Sun 自家的硬件而已, 现在虽然已经支持了 x86 的 PC 架构,不过,对于很多在 PC 上面的硬件支持度其实还是有待加强的!

无论如何,Solaris 已经支持 x86 的硬件架构了,且对于大部分的主流硬件支持度也还算可以, 加上很多企业其实使用很多大型主机,这些大型主机里面有不少就是使用 Sun 的 Solaris 的, 所以了解一下 Solaris 提升一下自己的见识与竞争力, 鸟哥觉得,这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啊!^_^

安装之前

Solaris 是一套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可以驱动整个电脑设备,让用户可以操作电脑设备来达成他们的工作。 那么电脑设备里面有哪些组件?操作系统如何与电脑设备搭配?这些我们都得要先了解一下, 然后再来谈开始安装 Solaris 的啦!那学习 Solaris 有啥好处?你该不该学会 Solaris 呢? 赶紧来去瞧一瞧!

什么是 Solaris

Solaris 是一套操作系统,但是这套操作系统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他适合在什么机器上面运作?他与 Unix 这个操作系统又有何相关?都值得来讨论讨论!

  • 关于电脑硬件
    有人说,电脑是很厉害的咚咚,鸟哥认为,电脑只是一个很厉害的工具,其实他很笨的! 因为如果你没有下达命令给电脑作,他就不会作任何事情啊! ^_^ ! 目前的电脑只认识 0 和 1 ,只会利用 0/1 的方式来帮助人类进行运算或者是处理其他的事务性工作。 那么电脑是什么呢?就如同你看到的个人电脑一般,电脑主要分为:输入单元(键盘、鼠标)、 中央处理器(主机机壳内的 CPU、内存等)、输出单元(例如屏幕、打印机)等等, 当然还有保存设备例如硬盘、软碟等等组件。

    时至今日你会觉得『啊电脑不就是个人电脑,还有什么不一样吗?』,当然不一样~ 现今的电脑硬件主要分为 x86 架构的个人电脑以及 RISC 架构的大型主机 (mainframe)。 早期个人电脑尚未流行的时候,主要的电脑架构是 RISC 这种架构的。

    在 RISC 的架构中,由于开发商的不同,所以硬件相关规格或多或少就有点不兼容。 举例来说, Sun 的主机与 HP 的主机彼此之间就无法互相交换使用。 RISC 架构的主机早期是很流行的,这是因为该架构可以具有多任务处理的能力,让该架构可以负责负载较重的任务。 不过近来由于 x86 架构的高速成长,让个人电脑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并不会比 RISC 架构逊色。

    由于硬件开发商在发展 RISC 架构的硬件通常是全部的组件集成开发的, 所以各组件之间的集成性理论上会比较好。而个人电脑的 x86 架构是较为开放的, 只要符合 x86 架构的硬件配备,理论上就能够搭配使用。例如你可以使用 NVidia 这家公司发展的主板芯片组, 使用华硕制造的主板,配合 AMD 制造的 CPU 还有创见的内存,搭配 WD 的硬盘等等, 最终组成一部 x86 个人电脑。不过,由于制造商众多,在集成上面或许有些小问题也说不定。

    就因为大型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的提供服务』,所以 RISC 架构的大型主机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 不管怎么说,各种架构都存在而各有其适用性,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啊!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来谈一谈,『如何使用你的电脑』? 咦!啊不就按下电源就能够玩电脑了?

  • 关于操作系统
    当你按下电脑主机的电源之后,电脑会开始读取硬盘内的数据,然后『驱动所有的电脑硬件配备』, 包括 CPU、内存、硬盘、网络卡、周边接口等等。之后再加载一些应用程序, 接下来你就可以使用这些应用程序来处理你日常的工作了! 这些『驱动硬件的程序、应用程序』等等,可是不包含在硬件内的啊! 这些是所谓的『软件功能』,而『 驱动所有的硬件配备,就是操作系统最底层的内核的重要功能』了! 这样您就可以了解啥是操作系统了! ^_^

    如同前面提到的,早期由于各家硬件厂商开发的硬件规格上或多或少都有点不相同, 那么『驱动硬件的程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各家硬件厂商也必须要自行开发可以驱动他们家硬件的操作系统才行。 这也就是说:『操作系统与硬件是有相关性的』啊! 但如此一来也就造成很多的困扰,怎么说呢?看看底下的例子:

    由于应用软件必须要使用到操作系统所提供的相关功能,所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面是没有办法运行相同的一套软件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是软件开发商的话,那我想要让我的软件可以在各家主机硬件上面跑的话, 我就得要重写我的软件,让他可以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操作系统里面运行, 哇!那光是写不同版本的程序,就可以让人疯掉了就要发疯了呐!

    这个情况也就造就了在大型主机上面有很多『专属软件』的现象,因为这些软件只能在某一些操作系统上面运行的原因! 这样说,您对于硬件、操作系统与软件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了吧?

  • Unix 、 BSD 、 SunOS 及 Solaris
    各家硬件厂商自行以某些独特的方法开发自家的操作系统,一直到 1973 年以后才比较好一点! 因为 1973 年以 C 编程语言写出来的 Unix 操作系统被发布了!由于 C 编程语言与硬件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只要你有编程语言编译器,那么通过修改原代码就能够重新编译出适合您硬件的操作系统了! 在此要再强调一次,电脑硬件仅认识 0/1 这种二进位的数据,而人类对于二进位并没有很深的概念, 所以人们便通过:
    • 利用编程语言的语法撰写代码,这个代码通常是纯文本的数据,所以人们可以很轻易的看懂;
    • 这个原代码(就是代码)需要经过编译 (compile) 后才能够成为电脑能够认识的二进位 (binary) 文件。
    而 Unix 既然有发布原代码,那么只要你将原代码通过一些修订以符合你硬件所需要的规格, 呵呵~那就可以编译出适合你机器的操作系统了!而且 Unix 的速度、概念、性能都很好, 也就造成大流行。当然啦,很多硬件开发商也就直接利用 Unix 来进行操作系统的开发! 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既然都是使用 Unix ,并且大家都遵守一些工业规范的话, 那么软件的开发也就变的更简单了!

    到了 1977 年,Unix 传到加州柏克莱 (Berkeley) 大学,被 Bill Joy 改版成为 BSD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BSD) 的版本,利用 Unix 的概念但是舍弃了原本 Unix 的代码, 因此 BSD 虽然是 Unix 的一个分支 (Unix-like),不过却拥有自己的版权喔! 后来 Bill Joy 自行创组升阳公司 (Sun) ,并且将 BSD 改成 SunOS 这个操作系统, 并且在 SunOS 5.x 版后重新将他们的操作系统更名为 Solaris!

    早期的 SunOS 或者是 Solaris 仅能在 Sun 自己开发的硬件上面跑而已, 他们并没有发布其操作系统的原代码。但是 Sun 的机器在大型企业以及学术单位使用的相当广泛, 包括鸟哥之前所待的研究室里面就有一部 Sun 的主机,而且很多学术界、工程界所开发的软件都是仅能在 SunOS 上面跑而已,所以, Sun 的机器与 Solaris 操作系统对于某些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近年来由于自由软件的风行, Solaris 也搭上这趟顺风车,此外, Sun 也将 Solaris 移植到了 x86 的个人电脑架构上面了!也就是说,您现在可以使用个人电脑跑 Solaris 啰! 这真是个好消息!因为很多的大型企业或者是学术单位等等,都还是有使用 Sun 相关的机器, 但是 Sun 的 Solaris 与目前最流行的 Linux 是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包括各项设备代号、开机流程、 对于硬盘分割的概念不同等等,所以还是得要花时间去熟悉他的。早期因为 Solaris 仅能在 Sun 的机器上跑,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学习 (因为 Sun 的机器很贵ㄟ!),现在既然可以在个人电脑上跑, 呵呵!当然得要给他学习学习!除了增广见闻的主要目的之外,多学一样工具,总是对自己的竞争力多一份加分啊! 您说是吧! ^_^

    另外, Sun 除了将 Solaris 发布成为 Open Source 的软件之外,较知名的其实是发布 StarOffice 成为 OpenOffice 这个软件,对于目前的 Linux 桌上用办公电脑其实是相当有帮助的呐! ^_^

    所以说, Solaris 就是一套操作系统,目前这套操作系统已经支持 x86 了, 这套系统上面还有很多 Sun 自己开发的软件以及工具,大致上就是如此啦!

  • 所需最小硬件的需求

    想要安装 Solaris 在你的个人电脑上面时,得先来了解一下你需要什么等级的电脑配备才行。 由于 Solaris 实在.....有点慢,所以你的硬件实在不能太差!简单的说,你应该要:
    • 最好能够有 CPU 为 P-III 等级以上的主机架构;
    • 至少需要 256 MB 的物理内存容量;
    • 最好能有 5-7 GBytes 以上的硬盘空间;
    • 若要进行多重操作系统的安装时, Solaris 仅能安装在所谓的『Primary partition』当中;
    • 最好能够有较为平常的硬件设备,不要使用特殊的硬件设备。
    上面的配备在 2006 年的现在你或许觉得那又没什么,新买的电脑都要比上头列出的配备要更佳! 不过,如果你跟鸟哥一样都是喜欢捡旧的货色来做成服务器的话,那么就得要先将你的主机配备找出来看看啰~ 如果没有上述的配备,那最好不要安装 Solaris 了~因为.....真的有点小慢!

    另外,如果你想要使用你的个人电脑做成多重操作系统的话,那么那个『 磁盘分割 (Partition) 』要很注意! 因为 Solaris 的磁盘分割与传统的 Windows/Linux 并不相同,这点在后续我们也会继续的来介绍的喔!

    硬盘的磁盘分割

    现在的操作系统由于包山包海,除了主要的驱动程序之外,其他的应用软件也都加入很多很多, 所以传统的磁片已经无法适用于开机启动操作系统了!因此就得要借由所谓的硬盘来保存操作系统所需要的数据。 在 Unix Like 的操作系统当中,任何设备都是以文件的型态来代表的, 那么在 Solaris 当中硬盘的代号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现在主机常见的硬盘接口主要有 IDE, SCSI 以及 SATA,在 x86 个人电脑的环境当中则以 IDE 以及 SATA 接口为主的。 这些设备在 Solaris 的代号并不相同。

    在 SATA 尚未成为主流之前,IDE 是最主要的硬盘的数据传输接口。即使到目前的环境当中, 为了让主机能够支持传统的 IDE 设备 (硬盘、光盘、刻录机等) ,所以主机上面还是会有 IDE 的连接接口。 咦!没见过 IDE 吗?呵呵!那玩意儿就是很宽的排线所连接的设备啊!通常主机上面都会有两个 IDE 插槽, 每个插槽所连接出来的排线可以连接两个 IDE 设备,这两个设备称为 Master 与 Slave , 而他们在 Solaris 当中的代号是这样的:

    IDE插槽 \ 排线MasterSlave
    IDE 1c0d0s[0-15]c0d1s[0-15]
    IDE 2c0d2s[0-15]c0d3s[0-15]

    很奇怪的代号吧!^_^!其实也没有这么难记啦!你就这样记得好了:
    • c :意义就是控制器 (controller) 的缩写啦! c0 就是第一个控制器;
    • d :意义就是磁盘 (disk) , d0 就是第一个磁盘;
    • s :意义就是分割区 (slice), s0 就是第一个分割区,最多由 0~15 号!
    所以说,主机上面的第一个 IDE 控制器 (其实通常只有一个啦!) 的 IDE1 所接的 master 磁盘, 里头的第一块 Solaris 分割区就被设置为: c0d0s0 啰~这样就不会太难记了吧? 那如果是 SATA 的硬盘 (与 SCSI 相同!) 的话呢?通常主机上面应该也是只有一个 SATA 的控制芯片, 而这个控制芯片在主机上面可以提供多个 SATA 硬盘连接的插槽,每个插槽都有其代号, 所以他的硬盘代号则为:

    SATA 插槽sata1sata2sata3...
    设备代号c0t0d0s[0-15]c0t1d0s[0-15]c0t2d0s[0-15] ...

    同样的,也没有那么难记!你依旧可以这样记忆:
    • c :控制器 (controller);
    • t :插槽代号 (target number) ,例如 SATA 第一个插槽 (stat1) 就是 t0 ;
    • d :在该插槽上的第几个磁盘,第一个磁盘就是 d0 ;
    • s :同样的啊,分割区嘛!
    所以啰,第一个 SATA 控制器所提供的第一个 SATA 插槽,上面接的硬盘的第一个 solaris 分割区就是 c0t0d0s0 的啦!第二个 SATA 的插槽代号则为: c0t1d0s0 喔! 不同点在于 target number 的啦!

    谈完硬盘的代号后,接下来谈一谈: 那么硬盘里头有什么呢?其实如果将硬盘拆开的话,您会发现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几个组件:
    • 磁头 (head):用来读取与写入磁盘盘上头的数据;
    • 磁区 (sector):硬盘最小的保存单位,每个磁区为 512 bytes;
    • 磁柱 (Cylinder):顺着同心圆转一圈的立体空间,这也是磁盘分区的最小单位。
    整个硬盘最重要的就是那个纪录数据的磁盘盘,磁盘盘就有点像底下的图标:


    图一、磁盘盘的示意图

    除了磁头、磁区、磁柱之外,在整个磁盘盘的第一个磁柱的第一个磁区,也就是被称为主要开机磁区 (Master Boot Record, MBR) 记录了这个磁盘的最重要参数,也就是磁盘分区的定义。 而每次在使用该磁盘时,这个所谓的 MBR 一定会被读取,所以这个 MBR 如果坏掉了, 那这部硬盘机也可以声明寿终正寝了!

    MBR 主要记录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一个是开机管理程序 (boot loader) ,这就是当我们在开机的时候,屏幕会出现 Windows 或 SPFdisk 或 Linux 的 Grub 等菜单程序的安装处! 另一个则是这部硬盘的磁盘分割纪录。 什么是磁盘分割呢?如果你用过 Windows 的话应该会知道,明明只有一颗硬盘,不过我们就是可以拥有 C:, D:, E:.. 等等的磁盘槽,那个磁盘槽的定义就是写在 MBR 里面的啦! 而由于 MBR 是一个磁区的大小 (sector 一个为 512 bytes) ,里面最多仅能记录四笔磁盘分区的纪录, 这四个记录是硬盘本身的物理定义,不能改变的。这就是整个硬盘最主要的概念呢!

    磁盘分割 (partition) 是个很重要的任务。但如前面提到的,硬盘的物理限制上最多就只有四个分割信息, 那如果你的硬盘想要分成四个以上的分区时,那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在 Linux 与 Solaris 之间的处理方式不太相同。 Linux 这个操作系统使用类似 Windows 的概念,将那四个 partition 其中一个定义为延伸分割, 而延伸分割的数据则指向其他的磁区额外的定义其他的分区,因此延伸分割需要再处理成为逻辑分割后, 才能够被 Linux 操作系统所利用。

    但 Solaris 则不是这样子定义,Solaris 仅会使用到 MBR 里面的四个磁盘分割记录的其中一个,而该记录其实是指向 solaris 的磁盘分割定义区, 在 solaris 的磁区内需要再被分割成为更多的磁盘分区!看不懂吗?让我们用底下这张图来介绍一下:



    图二: Solaris 的磁盘分割概念

    也就是说,虽然 MBR 可以拥有固定的四个 partition 记录,不过,Solaris 仅能利用其中的一个记录,其他的三个可以保留给其他操作系统使用。这个很重要! 如果你的 x86 个人电脑当中想要安装多重操作系统的话,而你的剩余空间是放置在 Linux/Windows partition 的 Logical partition (逻辑分割区),那很抱歉, Solaris 是无法安装的!

    上面图一的地方,如果你看不清楚的话,那简单的说,你可以这样看:
    • 硬盘的架构内,由于 MBR 仅有 512 bytes 的关系,所以最多仅能有四笔 partition 的纪录, 所以你当然可以看到图一左边的介绍当中,就只有四个主要的纪录区块了! 再次强调, partition 的最小单位是磁柱 (Cylinder) 喔!

    • Solaris 在 x86 上最多仅能使用到一个区块,在图一的例子当中,我们的 Solaris 使用掉第一个区块;

    • 在该区块当中, Solaris 可以继续的进行磁盘分割,分割出来的区块就是 Solaris 可以使用的磁盘分区了。 在这样的磁盘分区当中,以 IDE 硬盘为例,最多仅能分割出 16 个区块,亦即是 c0d0s0, c0d0s1..., c0d0s15; 但实际上,可以使用的分割仅有 c0d0s[0,1,3,4,5,6,7],这部份得要清楚清楚喔! 也就是说, Solaris 目前并不提供大于 s7 以上的分割区 (slice) 啦!

    • 在所有的分区当中需要注意的是那个 c0d0s2 了,那个磁盘分区不可被移除或修改, 因为那个就是来自 MBR 的记录,被称为 overlap ,你当然不能变更他了!
    这样说明的话,比较容易理解了吧?上面的分割也看懂了吧?这个真的很重要! 如果不了解的话,后面提到的实际安装流程就会看不懂啦!切记切记!! ^_^

    下载 Sun Solaris

    既然要玩 Solaris ,首要工作当然就是下载啰! 目前 Solaris 提供 CD, DVD 的格式给用户,鸟哥的主机因为没有 DVD ,所以选择下载 CD , 不过,Solaris 10 总共需要 6 张 CD ....实在是有点太多了吧~ 无论如何,就给他下载了先!你可以到底下的网址进行下载:
    选择底下的图样:


    图三:选择下载的数据

    然后在该链接往下方查阅,会看到如下的按钮,按下『Get Downloads & Media』:


    图四:选择下载的数据

    在经过了注册 (register)、登录 (login) 后,就可以让你开始准备下载了! 不过,你必须要在出现的网页当中接受一个授权 (License) 后,才可以开始下载。 刚刚说过,由于鸟哥是使用 x86 的主机架构,同时仅有光驱,所以如下图:


    图五:选择所需要的下载数据

    鸟哥当然选择上图最右边的 CD 项目来下载了。如果你的环境或者是公司使用的是 Sun 的主机硬件设备, 由于 Sun 的硬件设备通称为 SPARC ,因此,你当然就需要下载 Solaris for SPARC 啰! 反正,就是依据你的主机来下载相对应的数据啦!之后出现的画面如下:


    图六:选择所需要的下载数据

    依据你的意愿来填写相关的数据,最后按下『 Continue 』就能够看到一堆链接:


    图七:选择所需要的下载数据

    不过记得在开始下载前,请先按下上图第一行的『 Accpet 』那个小圆点,否则不能开始下载喔! ^_^! 而且也要记得总共有 6 片光盘需要下载的!下载完毕后给他开始刻录起来,那就可以开始安装了!

    开始安装 Solaris

    好了,讲了这么多的基本数据后,再来则是要开始实际的来安装你的 Solaris 啦! 如前面提到的, Solaris 毕竟原本仅是针对 Sun 自家的 sparc 硬件所规划的操作系统, 虽然已经转成可以支持 x86 ,不过总是在支持度上面会有一些落差。因此,您最好不要使用冷门的设备比较妥当啊! ^_^! 所以,底下鸟哥会先介绍一下自己测试用的硬件设备,再来谈详细的安装流程。

    鸟哥的主机配备

    在底下的安装范例当中,鸟哥这部主机的定位是『练习用主机』,所以里头预计仅有 Solaris 系统, 并没有要做成多重开机喔!鸟哥使用的是 Asus 的准系统,内部使用 celeron 1.2 GHz 的 CPU, 共有 512 MBytes 的内存容量,另外使用的是内置的 Sis 显卡, 因为是内置的显卡,所以与主内存共享一些内存容量,鸟哥利用 64MB 作为显卡内存, 所以主内存仅有 (512-64=448MB) 左右而已。另外这张主板有内置网络卡。 不过内置的网络卡 Solaris 捉不到,所以外置卡部分仅多了一张 Realtek 的网络卡, 这张卡就是有名的『螃蟹卡』啦!

    在保存设备方面,这部准系统含有一部 52 倍数光驱,一部软驱,以及一部抽取式硬盘盒, 鸟哥使用 40GB 的硬盘来使用这部准系统。预计将这部硬盘拿 20GB 出来安装 Solaris,而其他的 20GB 则做为其他的练习之用。

    老实说,这样的硬件配备对于 Linux 来讲, 已经好到不得了了~不过对于 Solaris 来讲,这样的配备是差不多可以顺畅的使用而已, 如果要更顺畅的话,最好是使用时下入门级以上的个人电脑来安装比较好, 例如 AMD 的 K8 系列,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啊! 不过,越新的配备可能又会让 Solaris 捉不到 (这个问题在每个操作系统都可能会遇到!), 真是陷入一个两难的境界啊~~ @_@

    准备开始安装

    安装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硬盘分割 (partition)』、『安装开机管理程序 (boot loader)』以及 『软件的挑选』等等,在 Solaris 的安装过程当中,同样的也是这三个重点最重要! 但是在开始这三个项目之前,我们得就整个系统的环境来作个定义,包括语系的选择、屏幕分辨率的调整等等。 在这个步骤咱们就来看看这些简易的定义吧!

    1. 利用光盘开机进入安装画面

      你必须要调整你的 BIOS ,就是在开机的时候按下『 Del 』按键进入一个可调整主机整体设置值的地方, 并指定让光驱开机,然后放入刚刚刻录起来的 Solaris 光盘,重新开机之后就能够出现如下的图标:


      图八、准备开始安装

      缺省这个画面会等待 60 秒,如果不想要等待的话,直接按下第一个『 Solaris 』就能够进入下一个挑选安装方式的画面了!


      图九、准备开始安装

      上面的图标中有许多的可用安装方式,你可以输入 1-6 ,建议直接使用『 1 』这个基本的安装画面来安装即可。 这个『 1 』的选项缺省是可以使用图形画面来安装的!不过,如果 Solaris 捉不到你的显卡, 依旧会使用纯文本的方式来进行安装啊!当你选择了安装方式后,屏幕会闪过类似底下的画面:


      图十、准备开始安装

    2. 屏幕显示的选择

      上一个图标显示的过程当中,主要在侦测你的一些基本的主机硬件,所以会花掉一些时间,在鸟哥安装的过程当中, 上面这个图标似乎花掉了鸟哥大约 5 分钟的时间喔!等到硬件侦测完毕后,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就可以进入图形画面, 不过.....鸟哥的主机环境似乎不很好,结果 Solaris 捉不到这部主机的显卡, 所以系统会出现一个确认的画面跑出来,如下所示:


      图十一、准备开始安装

      在上面的图标当中,你可以直接输入『Enter』就可以进入屏幕相关选项的修改画面, 如下所示:


      图十二、准备开始安装

      鸟哥的这个系统颇奇怪,看看上面的图标显示的数据都与鸟哥所使用的硬件相符合,不过, 就是无法顺利的激活图形接口来安装,真是颇奇怪!不过不用理他没关系。 你可以使用上下按键与空白键来进行主要画面的项目挑选, 然后最底下一行有功能键,常见的是『F2』代表继续下一步骤, 『F6』代表此画面的详细说明,其他功能键功能则在画面上显示了! 如上所示,因为所有硬件都没有问题,所以鸟哥选择『No changes』,并且按下『F2』继续下一步; 记得喔,那个『F2』指的是键盘上面数字键上方的功能键喔!


      图十三、准备开始安装

      在上面这个画面当中,系统会问你要不要进行图形接口的重新测试?既然无法直接进入图形画面, 那么再怎么测试基本上都是无效的,而且测试不成功的话,整个画面还会整个花掉~无力~ 所以鸟哥建议你直接使用文本接口来安装即可, 所以请按照上图箭头的指示,按下『F4』即可

    3. 语系选择

      在处理完了一些进入安装画面前的前置作业后,接下来就是要选择画面输出的语系数据了。 如下图所示,Solaris 也是支持多国语系的,下图的第九项就是台湾常用的中文语系了。 不过,因为鸟哥使用的是纯文本的安装 (没办法,图形接口无法激活!), 所以选择 9 还是会出现英文啦! @_@


      图十四、准备开始安装

      上个图标按下 9 之后就会出现如下图标,接下来你最需要察看的就是最底下那一行, 记得那个 F2 不要随便按,看清楚选项后再按吧! 这里直接按下『F2』就能够进入下个画面。


      图十五、准备开始安装

      好啦!在下个画面当中在给他按下『 F2 』那个功能键,就可以开始整个 Solaris 缺省系统的定义设置画面了!


      图十六、准备开始安装

    网络相关定义

    如果你的安装程序可以捉到您主机上面的网络卡时,那么这个网络定义的部分就会跑出来啦! 除非你知道你的环境当中网络的相关参数,否则的话,建议你可以直接参考鸟哥的设置值来填写就好了! 相关的网络功能建议您可以参考底下这一篇:
    若还有问题,那可就得要仔细的查一查其他的网络书籍了!底下就来仔细的定义网络吧!

    1. IP 取得的方式

      既然来到这个画面,这就表示你的网络卡有被捉到啊!请记得,鸟哥的系统上面其实有两张网络卡的, 一张是主板内置的,一张则是外置的螃蟹卡。不过,内置的网络卡 Solaris 捉不到,所以才使用螃蟹卡啊。 这里要提醒的是:『不要执著于想要立即驱动一些不容易驱动的硬件』, 先求有这个咚咚之后,再来想如何驱动的问题啊! ^_^!在底下的画面当中,你当然应该选择『Yes』啰!


      图 17、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主机 IP 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类似 IP 分享器 (亦即是 NAT 主机) 自动取得 IP 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被称为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控制协定) 。 另外一种则是手动给予 IP 的设置数据。由于不知道您是否已经了解 IP 取得的原理, 所以这里建议你直接使用『手动给予』,因此在下列的图标当中,就选择『No』, 不要使用自动取得 IP (DHCP) 吧!


      图 18、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2. 主机名称的设置

      每一部主机都应该要有主机名称的,这样系统才能够以某个名字来启动一些网络的服务。 不过,您的主机名称最好不要与其他 Internet 上面的主机名称相同, 以鸟哥为例,我用我的名字当作是主机名称,我想,会跟鸟哥同样主机名称的其他机器应该是不存在吧! ^_^! 鸟哥设置的主机名称是: sun.dm.tsai 。设置完毕后就按下『F2』来继续吧!


      图 19、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3. IP 参数的给予

      由于在图 18 的地方我们希望手动给予 IP 的相关参数,因此底下这个画面就会出现啦! 鸟哥在这里预计使用一个 Class C 的网域 (现在这个名词听不懂没有关系,后面网络部分会慢慢介绍), 因此整个想要给予的参数是这样设计的:
      • IP:192.168.1.101
      • Netmask:255.255.255.0
      所以底下的三个图标请分别填写上述的设置值后,然后按下『F2』继续喔!


      图 20、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图 21、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图 22、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由于鸟哥的主机环境当中并没有使用到最新的 IPv6 的硬件设备,我想,这种网络设备短期内应该不可能会大流行, 所以您可以直接选择『No』就好了。除非您的公司企业内部真的有 IPv6 的设备存在喔!


      图 23、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4. 路由器 (IP 分享器) 之 IP 的设置

      每部想要连接到 Internet 上面的主机都需要有路由器的帮助!路由器可以想成是一个数据『转递站』, 你可以将他想成是『快递公司』的送货员就是了。我这里假设我的路由器是:192.168.1.2 这部主机, 你也可以按照鸟哥的设置来撰写,设置错误也没有关系,反正接下来的几个章节内我们还没有要用到网络啊! 等到聊到网络的时候,你就知道如何处理啦! ^_^!所以底下的两个画面照样造句的给他完成即可!


      图 24、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图 25、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最后给他看看相关的网络参数有没有设置错误?如下图所示。如果下图显示的信息没有问题的话, 按下『F2』就可以继续了。如果发现任何错误,可以按下『F4』来修改喔!


      图 26、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5. 其他网络安全性的规范

      网络相关的数据真的很多,除了上述的重要 IP 参数之外,其实还有所谓的身份控管主机! 也就是说,你要登录主机时所使用的帐号与密码可以由外部主机提供验证的! 不过我们的主机主要是用来测试用的,尚未使用到外部主机的资源, 所以底下两个选择『Kerberos 及 Name Service』的画面都给他选择『No』即可!


      图 27、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图 28、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图 29、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图 30、网络相关参数定义

    OK!接下来可以看看时区的设置项目了!

    时区的设置与 root 的密码

    由于目前 Unix-Like 的操作系统几乎均支持多国语系,例如 Linux 以及这个 Solaris , 而我们知道地球是圆的,所以台湾白天时,美国是深夜的!所以啦,操作系统当然要提供不同的时区给用户来选择, 否则在台湾使用美国时间,不是很奇怪吗?您说是吧!所以底下鸟哥是选择:
    • 亚洲地区 (Asia)
    • 台湾时间
    • 目前的时间
    • 确认是否有问题!
    底下的四个图标你可以依序设置。不过,如果您并非在台湾地区的话, 那么就请依照你自己所在的国度来选择你的时区吧!


    图 31、时区的设置项目


    图 32、时区的设置项目


    图 33、时区的设置项目


    图 34、时区的设置项目

    如果每个画面的选择都正确,那么分别给他按下『F2』之后,就能够进入到下个动作!


    图 35、系统管理员 root 密码的设置

    Unix like 的系统都有个特殊的帐号,名称为 root ,这个 root 是『超级用户,就是系统管理员 (administrator, super user)』, 当你有任何系统问题时,都需要这个帐号的登录,而当你的系统被入侵时, 被取得的权限也可能是这个帐号!因此在这里建议你必须要取个比较好的密码, 会比较保险一点!上图中输入你的密码两次,然后按下『F2』就可以继续下个动作了!

    安装的类型

    设置完 root 的密码之后,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来决定一下这个 Solaris 如何安装到我的系统上! 这包括全新安装、升级已经其他安装方式等。由于我们是练习用的,之前并没有安装过 Solaris , 所以底下的画面就不会出现 upgrade (升级) 的选项了!开始玩玩先!

    1. 安装方式的选择

      如同上面提到的,我们需要的是全新安装,所以底下可以直接使用『F2』那个标准安装 (Standard) 即可。


      图 36、安装的类型方式

      接下来您可以选择当安装光盘安装完毕时,光驱会自动的退出光盘,这样比较好啦! 避免我们不晓得啥时候应该要取出光盘啊!所以底下两个画面请依样画葫芦啰!


      图 37、安装的类型方式


      图 38、安装的类型方式

    2. 同意授权书

      接下来是不可避免的授权书声明啦!你可以自行决定要不要使用 Solaris ,如果确定同意其授权, 那按下『F2』也就是了! ^_^


      图 39、安装的类型方式

    3. 主机所在区域选择

      这个与语系及时区有点关系啦!你可以挑选您主机所在的区域, 然后选择缺省语系,可以方便您加入一些额外语系的支持喔!


      图 40、安装的类型方式


      图 41、安装的类型方式

    4. 额外产品的安装

      Solaris 额外支持类似 Java 编程语言运行的环境,如下图所示, 由于我们目前是想要摸索 Solaris ,还没有玩到 Java 这类的程序啦!所以鸟哥这里两个都没有选择, 直接按下『F2』给他继续去!


      图 42、安装的类型方式


      图 43、安装的类型方式
    搞定这些基本数据后,嘿嘿!接下来进入最麻烦的硬盘分割啦!

    磁盘分割

    接下来就是那个麻烦到快要爆的磁盘分割了!请记得,在 Solaris 的磁盘代号是如何啊? 忘记的话先回去前面的章节翻一翻先!这很重要喔!不要忘记了!在鸟哥的这个例子当中, 我是使用 40GB 的硬盘仅取 20GB 出来玩 Solaris ,同时将原本硬盘的数据通通删除喔! 如果你要做多重开机的话,那么底下的一些步骤需要特别留意!别通通照着做!要仔细的看各项说明喔! ^_^

    1. 选择安装的软件套件内容

      在 Solaris 内共有几个常用的软件套件安装内容,如下图所示,他们的内容分别是:

      • Reduced Networking Core System Support
        算是 Solaris 的最小安装吧,里面仅有开机所需数据以及有限的网络服务功能, 但依旧可提供多人的文本接口终端机以及系统的管理工具等;

      • Core System Support
        包含 Solaris 的开机数据以及最小化的 Solaris 设置信息等,但一些服务器常见的应用软件则没有安装。在网络功能方面主要含有 telnet, ftp, NFS, NIS 等服务,桌面方面则包含有 Sun 自家的 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 (CDE) 的桌面环境,不过桌面的应用软件则没有安装,也缺乏很多的在线文档数据 (online manual pages);

      • End User System Support
        包含了 Core System Support 的内容外, 还有常见的桌面应用软件等功能;

      • Developer System Support
        包含了 End User System Support 的所有内容外,主要还提供了程序与系统发展者所需要的函数库与相关数据 (library, include file, onlin manual pages) ,还有一些发展维护的工具等等;

      • Entire Distribution
        包含了 Developer System Support 的所有数据外, 也添加了其他主机所需要的相关软件,这也是 Solaris 缺省选择的安装软件方式;至于 Entire Distribution plus OEM support 则更添加其他的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原始设备制造) 所需要的硬件驱动程序等数据。

      因为我们是首次接触到 Solaris 这个玩意儿,想要完整的玩玩这个咚咚,最好还是完整安装比较妥当, 因此你可以直接选择『Entire Distribution』的安装方式即可。


      图 44、磁盘分割

    2. Solaris 整体 partition 的容量选择

      因为鸟哥选择了『Entire Distribution』的软件安装方式,总共至少也需要 6GB 的硬盘空间, 而鸟哥预计是拿 20GB 来玩这个 Solaris 。但如同前面提到的,Solaris 的磁盘分割与一般 Windows/Linux 不太相同,他仅能使用 Primary Partition 来进行分割动作, 因此底下的动作要特别小心啊!首先如下图所示,我们要选择某一颗硬盘来作为 Solaris 的分割区, 因为鸟哥仅有一颗硬盘,不过在安装之前这颗硬盘显示的结果却是怪怪的,不理他, 直接使用『F4』按键来选择 Solaris 所需要的全部容量


      图 45、磁盘分割

      我们所要进行的工作是分割,所以在下图当然选择『Edit Fdisk partitions』项目,按下『F2』继续。


      图 46、磁盘分割

      呐!看到了吧!在 x86 的硬盘里面第一个磁区 (sector) 由于最多仅能容纳 4 笔 partition 的数据, 所以在底下的这个图标当然显示 1~4 号啰!由于鸟哥这颗硬盘内所有的数据都不要了, 所以将光标以上下按键移动到 Other 及 SOLARIS 的地方后,按下『F3』来删除这些 partition 的数据!


      图 47、磁盘分割

      将上图的所有分割信息都删除之后,就会得到如下图的样子,终于看到正确的硬盘空间 (约 40GB) 啦! 鸟哥预计利用第一块 partition ,所以将光标移动到 partition 1 的地方,然后按下『F4』来创建 Solaris 所需要的磁盘空间;


      图 48、磁盘分割

      注意看下图啊!实际的分割信息其实记录的是『Cylinder』,不过我们人类对于磁柱的计算方法总是不太了解, 尤其每颗硬盘的磁柱大小均不相同,因此可以直接在『Partition size(MB)』的地方填入我们所需要的 20000 MB (约为 20GB 即可),然后再按下『F2』就可以创建 Solaris 所需要的磁盘空间啦! 不过此时其实仅只是规划出 Solaris 用的磁盘是由哪里到哪里,尚未处理目录树的挂载数据啦!


      图 49、磁盘分割

      看一看下图的的输出结果,在 partition 1 的地方确实是 Solaris 的分割区,并且含有 20010 MB 的容量, 如果没有错的话,就可以输入『F2』回到硬盘选择的画面啰!


      图 50、磁盘分割

      下图如果确定该颗硬盘的容量大小 OK 的话,按下『F2』之后,准备要将 Solaris 的分割区块再与 Solaris 的文件系统挂载上来啰!


      图 51、磁盘分割

    3. Solaris partition 内细部的分割信息与挂载

      上一个小动作在创建 Solaris 全部数据所需要的磁盘空间,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将这些磁盘空间再进行细部的分割, 以使这些磁盘空间可以与 Solaris 的文件系统 (filesystem) 链接上才行! 如下图所示,将文件系统与磁盘分割链接上的方式可以选择:
      1. 让安装程序自动分配 (Auto Layout);
      2. 手动分配 (Manual Layout)。
      我们先按下『F2』选择一下自动分配会是什么情况?


      图 52、磁盘分割

      在上图按下『F2』之后会出现下图,Solaris 建议需要独立出来的目录有 /, /opt, /usr, /var, swap 等等, 其中 / 与 Swap 是『必要的!』,知道这些之后, 我们可以选择『F5』取消自动分配,回到图 52 的地方重新按下『F4』来手动的创建比较好啦!


      图 53、磁盘分割

      在图 52 的地方按下『F4』就会出现下图,仔细看一下那个磁盘代号『c0d0s2』,还记得我们在开始安装之前的分割介绍吧? 没错!第二号 (s2) 分割主要是记录整个 Solaris 磁盘分区的整体记录,所以这时才会出现这个画面啊!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使用『F4』来自动配置目录与分割的挂载内容了!


      图 54、磁盘分割

      嘿嘿!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利用的分割代号分别是 c0d0s0, c0d0s1.....c0d0s7,其中 c0d0s2 是 overlap, 你不能去更动他的!你可以使用上下键去更动 Mount Point (挂载点),这个 Mount Point 就是 Solaris 目录树的相关目录啦,如前一个画面谈到的,必要的目录树是『 / 与 swap 』啦!那个 swap 是虚拟内存的意思。 同时注意到下图最底部有个『Free』的数据,你最好将该空间全部给他分配完毕啊!


      图 55、磁盘分割

      如下图所示,当你在 Slice 0 的地方输入根目录 (/) ,然后将光标移动到 Size 的地方, 结果在下图箭头显示 (3) 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建议值,该建议值你可以自行参考, 不过鸟哥建议你最好还是考虑自己的环境来设置你的容量啊!


      图 56、磁盘分割

      如下图所示,鸟哥最终决定制作出 /, swap, /home, /var 这四个 Solaris 内的分割区, 同时将 20GB 的空间通通分配给这四个分区,所以您会发现下图最底部的『Free』是被用光光的! 其中只要记得根目录『 / 』不要给太少,而 swap 不要超过 512 MB 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就按下『F2』来继续吧!

      不过,在 Solaris 内 /home 有特殊用途,并不是用户缺省的家目录, 一般建议您应该要创建 partition 对应在 /export 或者是 /export/home 这两个目录底下喔! 这个问题刚接触 Solaris 的朋友最容易犯!当然鸟哥也不例外! @_@! 那如果你已经安装了 /home 了,可以参考本章文末的延伸阅读来修订喔。


      图 57、磁盘分割

      一切 OK 的话就会出现如下图 58 所示的 Solaris 磁盘利用区内的分区了,对照着图 54 的输出结果来看, 我们已经制作出 /, swap, /var/, /home 了,所以按下『F2』安装程序就能够继续啰!


      图 58、磁盘分割

      Solaris 还允许我们直接利用网络磁盘,但是目前我们没有啊!所以下图直接按下『F2』就好啦!


      图 59、磁盘分割

      最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再仔细的看一下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没有错误的话, 那就『F2』给他开始进行格式化与安装了吧!Oh, Ya!


      图 60、磁盘分割

    开始实际安装软件

    好啦!分割也作完了,终于可以进行安装啦!安装的过程就是一再地抽换光盘就是了!

    1. 第一片光盘的安装

      在上个图标按下『F2』后,闪过一些格式化的画面后, 就会进入到如下图的安装流程画面,这个画面在第一片光盘安装完毕后就会进入下个画面;


      图 61、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第一片安装完毕,会出现如下的画面,并且会告知用户系统将重新开机喔! 此时请将第一片光盘取出,否则又会再次的进入安装进程!注意注意!


      图 62、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2. 重新开机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看吧!立刻重新开机了!而且开机会显示如下画面的菜单, 在该菜单上头选择第一项开机即可。第二项开机是当 Solaris 系统出问题时的『安全模式』啦! 另外,在此时『您最好已经将第二片光盘放入光驱当中啦!』, 如此一来就能够继续安装后续的光盘啊!


      图 63、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在屏幕上闪过一些信息后,系统会问你要不要使用 NFS version 4 的字样,我们尚未使用到网络功能, 所以这里输入 no 或者是直接按下『Enter』也可以!如下图所示:


      图 64、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还记得我们在安装的过程当中曾经发生无法进入图形接口的问题吧?没错,这个地方原本应该要使用图形接口的, 不过由于安装程序捉不到显示相关的信息,所以会出现一个警告窗口。在你的环境里面可能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啦! 在鸟哥这次的测试当中则有出现这个状况。请在下图的地方输入刚刚我们上头所创建的 root 的密码即可;


      图 65、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接下来则是要用户重新设置好图形接口的一个程序,称为『kdmconfig』这个程序, 仔细看一看下图的设置值,咦!又是没有问题!伤脑筋~所以还是直接按下『F2』即可;


      图 66、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既然知道我们的安装程序无法捉到相关的显示信息,那么直接选择『No changes needed -Test/Save and Exit』项目, 然后按下『F2』即可;


      图 67、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接下来可就重要了,如下图所示,请千万按下『F4』啊!不要测试 (Test), 因为本来安装程序就捉不到显示的相关信息,如果按下『F2』的话,就会出现图 69 的错误信息;


      图 68、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如果你在图 68 按下『F2』那你的屏幕就会变成如同下面图标的这附德行~整个画面给他错误掉了 ~伤脑筋~你当然可以继续安装的动作, 不过就是屏幕乱了点,很难看懂安装的过程就是了。因此记得在图 68 的地方要按『F4』才行喔!


      图 69、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3. 后续光盘片的安装

      顺利的略过 X Window 的侦测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进行第二块光盘的安装了,在下图箭头处输入『Enter』, 并且确认光驱内有第二张光盘片存在,就能够进入安装进度的画面;


      图 70、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在安装完第二片光盘后,第三片之后的安装流程都差不多相同, 你必须要在下图箭头处先按『Enter』然后选择『1. CD/DVD』的项目, 然后抽换一下光盘,如下图所示;


      图 71、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确定我们是有光盘的,所以在下图直接按下『Enter』即可;


      图 72、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如下图所示,按下『1』,亦即立即安装 (Install Now) 就能够继续安装了!


      图 73、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重复上面的流程将六片光盘通通安装完毕后,差不多也花掉了鸟哥两个多小时快要三小时的时间!哇!真累~ 最后看到如下的画面后,取出你的光盘片,然后按下『Enter』就能够重新开机啦!真是好啊!


      图 74、开始安装软件的流程
    整个安装的进程就到这里啦!也就是说,你已经将 Solaris 安装完毕了!嘿嘿!不容易啊不容易! 鸟哥第一次安装的时候,竟然花掉了 3 个小时在安装,以鸟哥这部主机的配备来说, 安装 3 个小时确实是花去了太多的时间了!另外,安装的接口确实不是很理想, 如果 Solaris 想要打入一般用户的市场的话,那么整个安装的接口应该要更加的流畅才行! 这方面建议可以参考 Red Hat 或者是 SuSE 的安装接口,如果能够更容易安装的话, 对于 Solaris 的推广应该会比较容易吧!

    进入 Solaris 系统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你应该可以看到如下的开机画面:


    图 75、重新开机进入开机菜单

    在这个开机菜单当中,同样的选择第一项来正常的开机,然而由于我们在安装的过程中本来就没有办法启动 X 窗口画面, 所以会出现如下的登录画面:


    图 76、等待登录的画面

    在上面的画面当中,我们可以先使用系统管理员,亦即是 root 这个帐号来登录系统, 分别在箭头1的地方输入 root ,箭头 2 的地方输入密码, 要注意你输入密码的时候屏幕不会出现任何消息, 不要以为键盘坏掉了!^_^!最后系统显示系统信息,并且提供箭头 3 的让你打指令的一个提示字符与光标! 呵呵!你已经顺利的入 Solaris 了啦!先来高兴一下!

    不过高兴没有多久就陷入一片苦海当中,因为系统出现如下的画面:


    图 77、无法取得 X Window 时显示的错误消息

    其实上头说明的是,你应该要先注销后,Sun 的桌面就可以出现了! 呵呵~鸟哥太心急了,看到 login 的数据就登录,所以还来不及出现图形接口的说。 如果你注销后,大约等个几分钟 (不会超过 5 分钟啦) 就会顺利的跑出窗口画面啰! ^_^

    不过,万一你的 X Window 依旧无法出现的话,那么可以进行下个章节的动作喔!

    初次进入 Solaris 作的手脚

    如果你的 X 无法启动的话,偏偏在安装的过程当中又可以找到你的显卡相关参数, 只是无法启动而已,那么你可以到底下这个目录来动作看看:(注意,如果你一直无法进入 X , 那么先按一次『Enter』取得那个 # 符号的提示字符,再开始底下的指令输入)
    # cd /etc/X11
    # ls -a
    .xorg.conf
    ....其他省略....
    
    # mv .xorg.conf xorg.conf
    
    那个文件 xorg.conf 是 X 的主要设置档,可能由于安装程序的缘故,所以被取名为小数点开头的文件名, 而这个小数点开头的文件名就是我们一般谈到的『隐藏档』, 所以我们使用 mv 这个指令来更改文件名成为设置档的文件名,文件更改完毕之后,你可以这样输入:
    # gdm
    
    那个 gdm 是个指令,他可以使用另一个图形显示管理的工具来启动我们的 X , 由于鸟哥的主机无法使用缺省的 X 登录服务来登录我们的窗口画面,所以只好先使用这个 gdm 先作为一个替代方案啦!到这里为止,你应该就能够登录你的窗口画面啰!如果你的窗口一直怪怪的, 那么在任何窗口画面的地方,直接按下『[Ctrl]+[Alt]+[backspace]』这三个组合按键, 那个[backspace]就是倒退键啦,那你的 X 就会关闭啰! ^_^

    进入 CDE 环境

    既然要玩 Solaris 当然就得要玩一下 Sun 的缺省桌面窗口,亦即是 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 CDE 这个咚咚啰~所以当你的窗口终于出现如下画面时,你可以自行挑选 X 喔!


    图 78、登录使用 CDE 桌面

    在上图当中,箭头 1 的地方你可以选择各个不同的桌面显示方式,当你将鼠标移动到 Session 上头, 然后按下鼠标左键后,就会出现如下的画面:


    图 79、登录使用 CDE 桌面

    这个画面可以让你选择多种窗口接口啦!鸟哥是建议你直接选择 CDE 的环境,先来感受一下 Solaris 缺省的桌面系统,点击 CDE 后,按下『确定』即可回到图 78 的地方;在图 78 的箭头 2 指向 Language (语系) 的地方,点一下鼠标左键,就会出现如下图标:


    图 80、登录使用 CDE 桌面

    上图当中当然是点击繁体中文啊!您说是吧!按下确定后,又回到图 78 的地方,此时填入你的帐号, 我们先用 root 这个帐号吧!按下 Enter 后,会出现让你输入密码的窗口,输入 root 的密码后, 按下 Enter ,嘿嘿!就会闪过如下图的画面;


    图 81、登录使用 CDE 桌面

    然后就出现这个缺省的 CDE 桌面的啦!如下图所示,在画面中央下方有出现一堆按钮 (icon), 在那堆按钮的中央有『一、二、三、四』的字样,那四个按钮是『虚拟桌面』啦, 你可以分别点击看看,会发现每个桌面都有其独特的底部图标呐!然后你可以点击作左边的那个地球, 出现一些网络方面的软件,第一个就是浏览器啰!嘿嘿!其他的功能请自行研究研究的啦! 桌面很多玩意儿都可以自行处理处理喔! ^_^


    图 82、登录使用 CDE 桌面

    另外,在桌面上头任何地方按下鼠标的右键,会出现一堆菜单的内容,你也可以每个都给他玩一玩, 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那个『终端机』的接口,你可得将他捉出来,因为那是未来我们最重要的指令下达的接口了!

    Solaris 关机

    Solaris 的关机是很简单的,不过,你不要直接关掉电源啊!系统会坏掉的!@_@! 关机的方式是这样的,你可以启动任何一个可以输入指令的终端机,然后在上头直接输入:
    # init 5
    
    下达这个指令之后,大约过 60 秒后,我们的 Solaris 就会开始关闭所有的应用程序,然后自动的关机啦! 就这么简单!嘿嘿!以后我们可以好好的来观察一下 Solaris 这个有趣的咚咚了!

    参考数据与延伸阅读

    • Solaris 简易安装过程:http://www.sun.com/software/solaris/howtoguides/installationhowto.jsp
    • Solaris 的多重开机设置:http://www.sun.com/blueprints/0905/819-2889.pdf
    • 问题说明:在安装过程当中我们有创建 /home 这个分割区,不过这个分割区在 Solaris 当中是用来处理远程的网络磁盘的, 所以创建这个 partition 反而会造成 Solaris 可能在添加用户的时候造成无法创建家目录的情况, 那么你挂载在 /home 的那个 partition 可能就无法被使用啊~造成磁盘的浪费~ 此时你可以这样做:
      # svcadm disable autofs
      
      或者是自行修改 /etc/auto_master 这个文件。不过我们尚未提到很多简易指令的操作, 所以先不谈这个啊!以后有问题时再提出来跟大家说明!
    • 问题说明:Solaris 10 与之前旧版的 Solaris 差异性不小喔!包括他的开机流程与服务管理都不太相同了, 所以 Solaris 老手在玩 Solaris 10 时,也要特别留意一些小细节的差异喔!
    修改历史:
    2006/08/23:从 16 日开始进行一堆拍照的工作,才堪堪将这一篇完成!好累啊~

    2006/08/23以来统计人数

    其他链接
    环境工程模式篇
    鸟园讨论区
    鸟哥旧站

    今日 人数统计
    昨日 人数统计
    本月 人数统计
    上月 人数统计